不耻下问的解释是
不耻下问含义:指不会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当成耻辱,形容谦虚好学
出处及原句:《论语.公冶长第一十五》。孔子的著名弟子子贡问,“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?”子曰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文也”
典故来历:孔文子德行不好,但仍然被谥为“文”,子贡不解,问老师孔子,这是怎么回事,孔子就回答他,尽管他德行不佳,但他很聪明,而且学习很谦虚,这是他的优点。因此谥号“文”
不耻下问是什么意思
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”意思是不以向地位、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,形容谦虚好学。【出处】《论语·公冶长第一十五》子贡问曰:“孔文子何以谓之‘文’也?”子曰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‘文’也。”【译
不耻下问的主人公是谁?
不耻下问的主人公是孔圉。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(音yu),虚心好学,为人正直。当时社会有个习惯,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,给他另起一个称号,叫谥(音shi)号。按照这个习俗,孔圉死后,授于他的谥号
不耻下问的是什么意思解释
蠢蠢欲动【拼音】:chǔnchǔnyùdòng【解释】:蠢蠢:爬虫蠕动的样子.形容像虫子一样开始动弹.比喻敌人策划准备进攻;或坏人准备捣乱破坏.【出处】:南朝·宋·刘敬叔《异苑·句容水脉》:“掘得一黑
不耻下问的典故
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儒家学派的创始人。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。然而孔子认为:无论什么人,包括他自己,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。那时,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,虚心好学,为人正直。孔圉
不耻下问贬义词还是褒义词
“不齿”指不愿意提到或羞与为伍,常用在“为……所不齿”格式中,含贬义。“不耻”指不以为耻,即不感到可耻。一般不单用,可组成“不耻最后”、“不耻下问”等 ,多含褒义。可见,“不耻”与“不齿”不仅用法不同
不耻下问的故事20字
1.不耻下问。有一次,孔子领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时由于找不到渡口,看到一个7岁小孩,就拜他为师并问他渡口在哪里。这就是“不耻下问”的由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