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意思
“明心见性”不是用语言和文字就能解决的,经典虽然是由文字构成,但文字的本身并不是答案,而是引导我们寻找答案的航标,所以要解决“明心见性”这个问题,我们首先需要明白的就是这一点。
“明心”即“见性”
“明心”和“见性”是一回事,“心”即是“性”,一个明白了,另一个自然也就见到了,只是站在主与客的角度假说,可以姑且将我们生命中这个能知的功能称为“心”,而我们这个心可以去知的那个对象称为“性”,但是要再强调一下,这个只是假说,目的是为了方便理解。
为什么要反复强调这一点呢?因为根据经典里面的记载,如果真到了“明心见性”的时候,我们会发现,既没有能知的“心”,也没有所知的“性”,这二者是完全重合的。
这就好比是两滴水,在它们没有合在一起的时候,你是你,他是他,了了分明,这时候让一滴滑向另一滴,然后两滴变一滴,这时候你再想分出谁是主动的那个,谁是被动的那个,就做不到了,因为它们已经完全融在了一起,没有彼此之间的区别了,“明心见性”就属于这种情况。
“能知”的心
上面介绍了“明心见性”时的情景,经典里面的说法,叫“虚空粉碎,大地平沉。”文字境界很优美,呵呵,但是没有用,真要到这种境界,是不能靠文字的。
但话又说回来,虽然“明心见性”的时候不分彼此,那只是终点上的事情,我们现在毕竟还没有到终点,甚至可能连起点还没找到呢!所以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不仅要分彼此,而且还要分的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这样才能找到起点,才有机会迈出第一步。
其实“明心见性”的起点,就是我们这个能知的“心”,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功能,只不过不知道好好利用罢了,整天用它来想东想西,天马行空,结果到头来空到人间走一回,也许我们会取得一些其它的成就,但最根本的问题——生从哪里来,死向哪里去——却可能边都没挨着。
所以若想“明心见性”,就要善用我们的这个“知”,所以唐代华严宗的五祖,圭峰宗密大师有一句话说“知之一字,众妙之门。”真是一语道破了绝密天机。
知之一字,众妙之门。
这句话妙就妙在一语道破,所谓“真传一句话,假传万卷书。”真是一点不假,你明白了,就这一个字,终身受用不尽,祖师传道就是这样,毫不拖泥带水,据说当年虚云长老上堂说法,也是一句“羚羊挂角无踪迹,一任东风满太虚。”然后云板一拍,下堂走人,就这么干脆。
既然人人都有这个能知的功能,那为什么有的人“明心见性”了,有的却没有呢?问题就出在这个“知”上,那是因为“知”的不够专一,“知”的不够有力,这又为什么呢?这是因为平时我们的心太散了,就象阳光,虽然温暖,但不够灼热。
所以阳光虽然宝贵,但却无法穿透一张纸,如果想穿透的话,那就要采取别的措施,用凸透镜来把光聚在一起,把焦点投到纸上,这样一来,纸马上就被灼破。
这个原理,用到“明心见性”上,就是告诉我们,我们之所以“知”的不专一,“知”的没力度,就是缺少一个象凸透镜一样的东西,这个东西是什么呢?就是“定”,重要的话讲三遍,是“定”!是“定”!是“定”!这就是之所以要“定慧双修”的奥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