纸上谈兵的由来和典故
战国时期,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,大败入侵的秦军,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。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,从小熟读兵书,张口爱谈军事,别人往往说不过他。因此很骄傲,自以为天下无敌。
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,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,并且说:“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、如果用他为将,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。”果然,公元前259年,秦军又来犯,赵军在长平(今山西高平附近)坚持抗敌。那时赵奢已经去世。
廉颇负责指挥全军,他年纪虽高,打仗仍然很有办法,使得秦军无法取胜。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,就施行了反间计,派人到赵国散布“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”的话。
赵王上当受骗,派赵括替代了廉颇。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,死搬兵书上的条文,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,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,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。
扩展资料:
赵括纸上谈兵出自司马迁的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,典故发生于公元前262年。
“纸上谈兵”的意思:
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,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,发空议论。
赵括纸上谈兵的启示:
只空谈理论,没有实际能力,一定会失败:只死读书,不联系实际,结果只能一事无成。
纸上谈兵的典故简短
战国时期,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,能健谈用兵之道,连父亲也难不倒他,自认为是天下无敌。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变通。后来赵奢死了,赵括顶替廉颇带兵,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,赵王坚持,赵括在长平之战
纸上谈兵典故简括
战国时期,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,从小饱读兵书,能健谈用兵之道, 连父亲也难不倒他,自认为天下无敌,他的父亲赵奢则认为他纸上谈兵,不知道变通。 有一次,赵王命赵括带廉颇出战,蔺相如等多人反对,但由于赵
纸上谈兵的典故50字
纸上谈兵成语故事:战国时期,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,大败入侵的秦军,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。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,从小熟读兵书,张口爱谈军事,别人往往说不过他,因此很骄做,自以为天下无敌。赵括曾经跟他的父
纸上谈兵成语故事原文
战国时,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,在年轻的时候,就读过不少兵书,常常在人们面前谈论作战用兵的事情,即使父亲赵奢也难不住他。很多人认为他很有才能,但是他父亲却认为他夸夸其谈,不能承担重任。有一次,秦国进攻
纸上谈兵的典故是什么
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,不能解决实际问题。据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记载: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,年轻时学兵法,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,后来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将。在长平之战中,由于他只知道根据兵书办
纸上谈兵的故事50字
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,年轻时 学兵法,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。后 来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将,在长平之战中,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,不知道变通,贸然进 攻,结果被秦军打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