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故事

2022-12-13 投稿:林孟霖 分享

是齐威王

“一鸣惊人”的典故是这样的:

齐威王是战国时期齐国田氏的第四代国君,也称作田因齐。继位初期,齐威王善于纳谏,邹忌向他进谏的故事多发生在这一阶段。此时的齐威王精力旺盛,志向远大,不仅没沉溺声色,反而十分努力地治理国家,令齐国国力强盛。

然而,这样的好现象并没有持续很久,四年以后,齐威王就开始贪图玩乐,不理政事了!

齐威王特别痴迷于猜谜语,他在位期间,经常彻夜饮酒,沉迷后宫美色,将国家大事全都交给卿大夫去办。

上有所好,下必甚焉。齐威王荒废国政,他的臣子们也趁机偷懒,各国诸侯见齐国上下如此散乱,都打算来攻打它。

韩、赵、魏三国都趁此机会攻打齐国,一直打到了博陵,侵占了许多齐国的土地。后来,卫国也想分一杯羹,攻占了齐国的薛陵。

齐国危在旦夕,而齐威王浑然不知,依然带头享乐,他的臣子根本不敢进谏,生怕小命不保。

就在这个时候,淳于髡站了出来,他知道齐威王喜欢猜谜,就用隐语的方式对齐威王说:“大王,您知道我们国家有只大鸟,在您的王宫庭院中待了三年吗?在这三年时间里,它既不展翅高飞,又不昂首鸣叫,大王知道这只大鸟为什么会这样子吗?”

齐威王听出来了淳于髡是在用大鸟来比喻自己,就对淳于髡说:“这只鸟不飞就罢了,一飞就直冲云霄;它不鸣叫也罢了,一鸣叫则震惊世人。”

淳于髡知道齐威王将自己的劝谏听进去了,便安心退下。

齐威王在淳于髡离开以后,就立刻下令召见了七十二位县令,并询问他们的工作情况。最后,齐威王在这七十二人中奖赏一人,他是虽在朝廷内倍受毁谤却政绩优秀的即墨大夫;诛杀一人,他是没有政绩、只知贿赂收买朝廷官员求得赞誉的阿大夫,紧接着齐威王再集结齐国最精锐的士兵,浩浩荡荡地出城。

各国诸侯的探子都将这一消息带了回去,诸侯们感到惊慌,他们都对这样认真的齐威王感到害怕,纷纷归还原属齐国的土地。此后三十六年,各路诸侯都不敢轻易招惹齐威王,被他的声威所震慑住!

#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故事#相关文章

成语一鸣惊人的典故

《韩非子·喻老》记载:“楚庄王熊旅统治朝政三年,没有发号一项政令,也没有一样政绩上的作为。右司马伍举来到君王座驾旁,对楚庄王讲了一段微妙的话,说:“有一只鸟停驻在南方的阜山上,三年不展翅,不飞翔,也不

0.2万人浏览 一鸣惊人一鸣惊人的典故成语一鸣惊人的

一鸣惊人成语典故简介

楚庄王,春秋时期问鼎中原的那个,一鸣惊人的典故说的就他。他早年当上楚王的时候头三年就整天花天酒地玩女人,然后还不准下面的臣子劝谏,否则杀头。后来还是有大臣进谏了。于是他就一改往日作风,杀了小人,亲近贤

0.2万人浏览 一鸣惊人成语故事成语一鸣惊人

一鸣什么成语大全

一鸣惊人的由来:春秋时,楚庄王即位已经三年,白天打猎,晚上喝酒,对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。他知道大臣们对他不满意,就下了一道命令:“谁要是敢劝谏,就判他的死罪!”因此,所有的大臣都不敢上前劝谏。但是有个

0.2万人浏览 一鸣惊人一鸣什么人一鸣成语

一鸣惊人成语典故简短30字

成语故事会--第二期【一鸣惊人】一鸣惊人【成语释义】比喻平时默默无闻,突然间干出惊人的成绩。【典故出处】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【成语故事】战国时期,齐国的国君威王继承王位已经三年了,整天在宫中饮酒作乐,不

0.2万人浏览 一鸣惊人成语一鸣惊人成语典故

关于一鸣惊人的故事

“一鸣惊人”这个成语故事听起来很励志,成语本身也很霸气,传达的意思振奋人心,但也会让人想入非非。关于这个成语故事的梗概,我就不赘述了,大家都知道。如果你的心思都花在琢磨“一鸣惊人”上,我想说的是,这是

0.2万人浏览 一鸣惊人一鸣惊人的一鸣惊人的故事

历史故事一鸣惊人的主要内容

故事梗概1915 年 5 月,袁世凯签订“二十一条”并要复辟帝制做皇帝,引发讨袁护国大潮。日本东京,陈独秀与李大钊相识,并相约回国后,共同寻找救国道路。几经周折,陈独秀在上海创办<青年杂志>

0.2万人浏览 一鸣惊人历史故事历史故事的

一鸣惊人的故事简短20字

《晏子使楚》是战国末期佚名创作的一篇散文。此文讲述了春秋末期,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,楚王三次侮辱晏子,想显示楚国的威风,晏子巧妙回击,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。故事赞扬了晏子爱国,机智勇敢,善于辞令

0.2万人浏览 一鸣惊人一鸣惊人的故事一鸣惊人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