望洋兴叹的故事和寓意简短
,“望洋兴叹”是一则富有浪漫主义情趣的故事。秋汛来了, 黄河水涨,一片汪洋;河水两岸及河中小洲之间,简直看不清对岸的牛马。黄河神河伯沾沾自喜, 以为天下的美景尽集中在自己身上了。但他跑到北海, 向东一望,茫无边际,“不见水端”,这才改变自己的得意神态,猛然省悟,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一个“闻道百(懂得了少许道理),以为莫己若(便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)”的见识浅陋者而已。并且进而仰视着北海神发了一通深沉的感慨:“我曾经听人说过,孔子的见闻学问不算多,伯夷的德行也没有什么了不起。以前我不信这话。现在我见到了你的壮阔无际,才知道这话是真的啊。我如果不到你这里来,那就糟了。我将永远被识见广博的人所耻笑了。”这番言辞,诚恳之情可掬。作者借助细腻的心理刻画和传神的独白描写,塑造了一个活跃在浩渺无际、诗意浓郁的背景上的觉悟者形象。
寓言中的河伯,由一个自得自满者,转变为自省自悟者。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:一个人如果闭目塞听,不善于向外界学习,就会目空一切,盲目骄傲,关起门来自称“老子天下第一”;一旦改换了环境,受到了外界刺激,而又善于反思的话, 就有可能感悟到天外有天,认识到夜郎自大、自满自足只是一种低级趣味,从而一改旧时面目。就《秋水》全篇而言,作者的用意虽然只在说明大小无别, 万物齐一,宣扬无须作为,但这则寓言本身所涉及的事物的相对性问题,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还是颇有启迪的。
这则寓言颇具代表性。《庄子》寓言几近二百, 素以境界、神韵见称。本则寓言的人物活动背景由“两涘、渚崖之间,不辨牛马”的黄河转到“不见水端”的北海,境界异常阔大;人物心理由“欣然自喜”陡入“望洋而 叹”,韵味深长。行文跌宕有致,风格汪洋恣肆。后世读者多乐于咀嚼,并往往以“南华秋水”指代《庄子》风格。出自这则寓言的“望洋兴叹”、“贻 笑大方”等成语、也常被引用。
望洋兴叹造句
望洋兴叹,乘兴而来失望而归,徒托空言望洋兴叹[wàng yáng xīng tàn]【解释】:望洋:仰视的样子。仰望海神而兴叹。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。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
望洋兴叹的故事
成语“望洋兴叹”出自庄子的《外篇·秋水》。故事说是这样的:秋天的大水按着时令到了,无数支流的水都灌进了黄河。河面十分宽阔,水雾蒸腾,不论是河的两岸,还是河心的沙洲,隔岸望去,简直分不清岸上的是牛还是马
望洋兴叹的故事内容简介
主要写了:相传很久很久以前,黄河里有一位河神,人们叫他河伯。何伯站在黄河岸上。望着滚滚的浪涛由西而来,又奔腾跳跃向东流去,兴奋地说;“黄河真大呀,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。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!”有人告
望洋兴叹的故事概括
1.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( 孔子 )。 2.有“亚圣”之称的( 孟子 )倡导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”的民本思想。 3.《秋水》中对话的两个神话人物是 ( 黄河伯和北海若 )。 4.巴金的
望洋兴叹的故事内容
望洋兴叹是汉语成语,意思是字面意思是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。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量不够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。这个典故寓意深刻,意在告诉我们,做人不要狂妄自大,更不能好高骛远,那种坐井观天、夜
河伯望洋兴叹的故事
“望洋兴叹”的道理:观察事物要全面客观准确,千万不要狂妄自大,自以为是,要懂得人外有人,天外有天,一山更比一山高,做人要低调。望洋兴叹出自《庄子·秋水》,故事梗概:秋天时洪水暴涨汹涌而至,众多河川夹带
望洋兴叹的故事及寓意
1、望洋兴叹,出自于《庄子·秋水》,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,现多比喻做事时因为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。2、望洋兴叹这个成语故事使我明白:做人不要狂妄自大,更不能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