锲而不舍的而的用法

2022-11-28 投稿:胡东贵 分享

(一)表示并列关系。一般不译,有时可译为“又”等。如:则知明而行无过矣。蟹六跪而二螯……

(二)表示递进关系。可译为“并且”或“而且”。如: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。

(三)表示承接关系。可译为“就”、“接着”,或不译。如:登高而招,臂非加长也,(而见者远。)锲而舍之,朽木不折;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

(四)表示转折关系。可译为“但是”、“却”。如:青,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;冰,水为之,而寒于水。(登高而招,)臂非加长也,而见者远;(顺风而呼,)声非加疾也,而闻者彰。假舆马者,非利足也,而致千里;假舟楫者,非能水也,而绝江河。

(五)表示因果关系,可译为“因而”。如:积善成德,而神明自得,圣心备焉。

(六)表示修饰关系,即连接状语。可不译。如:吾尝终日而思矣,不如须臾之所学也;吾尝跂而望矣,不如登高之博见也。

一、“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”中“而”的用法

对于这个句子中“而”的理解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,而且看上去似乎都能够讲得通,如理解为表并列,表递进,表因果等。究竟哪个用法更合理呢?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据这几种用法中“而”的位置来分析判断。

表示并列关系的“而”,前后两个词的地位是相同的,两个词可以互换位置且不改变原句的意思;表示递进关系的“而”,前后两个词应该有意义上的深化和发展,且不能互换位置;表示因果关系的“而”,

前后两个词应该构成原因和结果,也不能互换位置,否则会改变原句的含意。

根据上面的用法,“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”中“而”的用法应该理解为并列关系。尽管该句中“而”可译为“并且”,但其前后的词所表达的内容都是上文“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”这一前提的结果,并没有意义上的深化和发展,且“而”完全可译为“同时”,故此句中的“而”应理解为并列关系。至于因果关系,从上下句来看,本句不能构成因果关系,因为作者强调的是前提“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”。

二、“锲而舍之”“锲而不舍”中“而”的用法

这里两个“而”的用法,目前能查到的资料多避而不谈。有的把“锲而舍之”中的“而”解释为“就”,但是到了下一句“锲而不舍”再这么翻译的话,就说不通了。那么为什么资料中多避而不谈呢?可能是因为“锲”字是个动词,不好判断与“舍之”的关系。而事实上,这里的“锲”是动词活用作名词,指雕刻这件事。“而”用在主谓之间,作假设连词,是合情合理的。所以,这里的“而”,应该是假设连词“如果”,那么原句就应该翻译为:雕刻几下如果就停下来,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。这个用法同样适用于“锲而不舍”一句中,即雕刻如果不停止,那么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成功

#锲而不舍的而的用法#相关文章

锲而不舍下一句是啥

锲而不舍的下一句是“金石可镂”,这两句话出自荀子《劝学》,意思是不停地雕刻,即使是坚如金石的东西,也能雕刻成可用之物。荀子的意思是学习需要坚持,一个人只有持之以恒,才能学有所成。接着他举蚯蚓与螃蟹的例

0.2万人浏览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朽木不折

反正我隐藏的人格是锲而不舍的意思

意思是指比喻有恒心,有毅力,不轻易放弃,这就体现了一个人坚决的决心以及人生当中执着的毅力,人生当中无论做任何事,我们都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,相信最后成功会属于我们,要是我相信要让自己的人生不放弃,不抛弃

0.2万人浏览 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锲而不舍的意思

锲而不舍的意思解释

契而不舍,不断地镂刻,比喻坚持不懈,契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锲,镂刻;舍,停止。不断地镂刻。比喻有恒心,有毅力。成语出自《荀子•劝学》“锲而舍之;朽木不折;锲而不舍;金石可镂。”       战国末期我国

0.2万人浏览 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锲而不舍的意思

锲而不舍的成语故事

邯郸成语故事之锲而不舍 锲而不舍出于荀子的《劝学》篇。荀子,赵国人。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,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。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,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,他反对迷信天命和鬼神,肯定自然规律

0.2万人浏览 锲而不舍成语故事锲而不舍的

表示坚持不懈的名言

坚持的名人名言有:  1、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。——柏拉图【古希腊】  2、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——荀况【中国】  3、要从容地着手去做一件事,但一旦开始,就要坚持到底。——比阿斯【美】  4、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,而是靠坚持来完成的。

0.2万人浏览 锲而不舍表示坚持不懈的名言坚持不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