唇亡齿寒的故事五十字
唇亡齿寒”是一个十分形象的成语。它来源于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,最早就是形容国与国之间的依存关系。
当年,晋献公向虞国借路伐虢国,虞国一位大臣向国君劝谏说:虞、虢两国,就像是嘴唇和牙齿的关系,如唇亡,齿必寒。但虞国国君并未听从劝告,最终晋国在灭了虢国以后,也把虞国给灭了。
在后来的历史上,“唇亡齿寒”的故事,又不止一次的发生过。仅在宋朝时期,就发生过至少两次:一次是北宋的“联金灭辽”,导致北宋也在随后被金所灭;另外一次则是南宋的“联蒙灭金”,结果金亡后,南宋也重蹈了北宋的覆辙。
但是,如果我们还原宋金战争最后20年的历史就会发现:南宋的选择其实与北宋有本质区别,看似违背“唇亡齿寒”的道理,但实际上却是十分明智的。
一、宋朝历史上的两次“唇亡齿寒”
公元1127年,北宋都城开封被金军攻破,徽钦二帝被俘,一个曾经锦绣繁华的王朝就此终结,史称“靖康之变”。
北宋之所以被金国轻松所灭,除了其自身腐朽没落之外,还有一个重要外部原因,那就是宋徽宗不顾“唇亡齿寒”的道理,选择了“联金灭辽” 的昏招。
在此以前,宋辽之间已近百年无战事,维持着和平友好关系,然而宋徽宗好大喜功,竟想通过金国的力量消灭辽国,以重金买收中原故土——“燕云十六州”。
对金国来说,一个外强中干的辽国倒下了,暴露在他们眼前的却是更加臃肿无力的宋国。
丛林法则讲究弱肉强食,此时金国不撕毁合约南下攻宋,更待何时?
而反之,如果宋徽宗当年明白“唇亡齿寒”的道理,支持辽国抵御金国,或许不一定能阻止两国相继覆灭的悲剧发生,但起码能延缓整个历史进程。
历史没有假如,但却可以重演。在将近一百年后,作为北宋延续的南宋,一样面临着这样一个生死抉择:
铁木真统一了蒙古以后,开始了南下灭金战争,并且如当年的女真人一样摧枯拉朽、势如破竹。
南宋既可以选择“联蒙灭金”,也可以选择“联金抗蒙”。
对于第一种选择,有“联金灭辽”的前车之鉴摆在那里,金国一旦灭亡,蒙古的下一步动作肯定是灭宋;如果“联金抗蒙”,或许两国还有生存的可能。
而南宋的最终选择,仍然是“联蒙灭金”。历史的走向也与上次几乎完全一样,在金国灭亡后,蒙古撕毁合约,南侵攻灭南宋。
虽然从结果上看,北宋和南宋的选择,都造成了“唇亡齿寒”的局面,也最终演变出相似的历史结局。
唇亡齿寒的故事
不是出自烛之武退秦师,唇亡齿寒出自春秋时期 唇亡齿寒和假途灭虢这两个典故都出自《左传·僖公五年》: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。宫之奇谏曰:“虢,虞之表也。虢亡,虞必从之。晋不可启,寇不可翫。一
唇亡齿寒的故事简短
晋献公要出兵攻打虢(guo)国,首先必须经过虞国,但是他担心虞国不肯答应借路。这时,晋国大臣荀息对献公说:“您如果肯将垂棘(地名)所产的名贵玉石与屈产(地名,均属晋国领土)所出的良马奉送给虞国的国君,
唇亡齿寒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
告诉了我们事物是彼此相依的,舍弃其一就会影响到另一半,因为它们是共存亡的。弱小的势力应该相依为命,联合起来对抗外敌,这样才可以生存得更久。要用长远的目光看事情。唇亡齿寒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虞国借路给晋国
唇亡齿寒的故事100字左右
《唇亡齿寒》故事概括简短:晋献公向虞国借路伐虢,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虞君说,虞虢两国像嘴唇和牙齿之间的关系,唇亡则齿寒,但虞君未听劝告最终也为晋所灭。“唇亡齿寒”该成语的意思是指嘴唇没有了,牙齿就会感到寒
唇亡齿寒的故事带拼音
令人齿寒不是成语,意思相近的成语是唇亡齿寒。【拼音】: chún wáng chǐ hán【解释】: 嘴唇没有了,牙齿就会感到寒冷。比喻利害密要相关。【成语故事】:晋侯再次向虞国借道去征伐虢国,宫之奇
唇亡齿寒的故事简短20字
唇亡齿寒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晋国。字面意思是嘴唇没有了,牙齿也会感到寒冷。他的典故是春秋时期晋献公灭虢国的故事。唇亡齿寒出自《左传·僖公五年》中晋献公向虞国借路伐虢,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虞君说,虞虢两国